你不該找工作,而是要拼事業!
請別誤會,我不是鼓勵大家「創業」,因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,但是,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,都該有一份自己的「事業」。
在進一步談事業之前,我們必須先定義何謂「工作」,何謂「事業」?依據Merriam-Webster dictionary的定義,工作(job)係指”a regular remunerative position”,也就是指「一份領有薪資的職務」;而在Cambridge dictionary中更明確的指出”job is the regular work which a person does to earn money”-工作是一個人用來賺錢的固定行為。
接下來,我們再來看看事業(career)的定義,”career is a field for or pursuit of consecutive progressive achievement especially in public, professional, or business life”,事業是指在某個領域持續的追求進步和成就,特別指涉在公共事務、專業與商業領域。綜合以上所述,不難發現工作與事業的差別有以下幾個層面:
一、工作的本質是行為,事業的本質則是貢獻。
二、工作是有規律、例行、固定的,事業則是必須不斷進步。
三、工作的目的是賺錢,事業則在追求長期的成就。
因此,如果你是一位要「找工作」的求職者,你的行為很有可能就透露出一個訊息-「我是來領錢的。」因為你的潛意識不斷的提醒自己,我只要做工作分內的事,公司就應該付我薪水,而不問我做的事有何貢獻。
反之,如果你是一位「拼事業」的經營者,你的身上會散發出追求卓越、不輕言放棄、重視績效、無私付出的特質,並且能帶動身邊的人共同努力,因為你將對群體的貢獻置於個人收獲之上。
彼得杜拉克說:「無論是組織或是個人,如果沒有對其他人或是這個社會有所貢獻,就不可能存在,也沒有存在的必要。」所以我說不要找工作,而要拼事業,要從找工作的求職者,轉變成為「拼事業的經營者」,也就是:「把自己當成企業來經營。」
那麼,究竟要如何落實這個理念呢?我將這個議題分為三個層次,分別是生存、成長、以及創新。
首先,生存是生命的基本條件,是大多數人花大半輩子時間的精力追求的目標,(不用急著否認,如果你沒有金山銀山,就是得為生存這件事付出;如果你有金山銀山,也不用得意,這件事只代表了你比一般人更害怕失去。)所以,你必須毫無保留的付出,勞力也好,腦力也罷,世界上總有需要人做的事,就看你有沒有意願。什麼?你說資訊人怎麼能去挑磚頭?別忘了,你是在拼事業,你是建商的夥伴,為了生存,任何你能立即做出貢獻又能獲利的事,都可以去做。(請注意,貢獻是對生產、對成功、對他人有幫助的事,不包含搶銀行。) 你可以想像一下,那些有錢無處花的富豪們都做些什麼活動?花錢上健身房舉啞鈴、高空彈跳、做日光浴;現在還有人花錢請你挑磚頭、爬鷹架、在大太陽底下揮汗,不也是樂事一件嗎?
我相信很多人不同意以上的論述,有人會說:「生涯要好好規劃,怎麼可以漫無目標呢?」「做這樣工作對我以後的發展有什麼幫助呢?」我只能說,「您」還沒有真正面臨生存的問題,若要問以後的發展,大家可以讀讀班傑明‧富蘭克林的故事,或許你不知道,這位美國革命之父一開始的工作可是個印刷廠的排版工人啊。
但人畢竟不能滿足於「活著就好」,如果解決了生存問題,就該注意下一個層次-成長。公司的經營者追求成長,要讓公司規模逐漸擴大(雖說這是個迷思),而個人追求成長,要讓自己能把事做得更熟練,能做的事更多,能服務更多的人。能挑的磚頭愈多,就代表體能變好了,身體更健康了不是嗎?如果你能在現在的職位上做到頂尖,別擔心,組織自有一套邏輯,會讓你升遷到管理階層,到達一個你無法勝任的層級,雖然你可能不叫彼得,(請參看彼得原理)。切記,請不要失去熱情,要繼續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加強各項技能。
最後談到創新,你骨子裡就是個資訊人,雖然在多年的打拼後,終於當上了建設公司的工地主任,也買了房子、存了點錢,可是不能發揮所長,心裡感覺非常不踏實。我有兩個建議,一是向公司提案,說明自己的資訊專長,在什麼樣的職務下,可以對公司產生更大的貢獻。如果你有個聰明的老闆,他應該會大吃一驚,並且好好重用你,因為這樣的員工在公司經營史上從未出現過。如果你的老闆不能慧眼識英雄,也別太失望,經過了前面的打拼過程,你早已鍛鍊出足以獨當一面的創業家精神,可以無畏懼的創業去,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。
但容我再次提醒,大多數人只停留在生存階段,不是覺得擁有的還不夠多,就是害怕失去現在的所有,而目前待業中的人,何妨勇敢踏出第一步,即使不是計畫中的一步,對於人生,都比停留在原地來得有貢獻。
顥奇觀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