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

【行銷】對美國大學生做行銷 十個忠告報你知

【行銷】對美國大學生做行銷 十個忠告報你知
作者 : 桃貴 更新時間 : 2007/11/28 10:15:32
年輕人逐漸成為行銷人眼中最具影響力的族群,創始品牌策略顧問公司的Carol Phillips認為,品牌在美國大學生心中是很重要的,大大影響購買行為。她利用在大學教書與學生接觸的機會,做了十項觀察。
圖片來源www.k86.com.tw
(Brain.com 2007-11-28)行銷人總是鍾愛千禧之子(the Millennials),因為他們是今天重要的市場,而且隨著他們畢業、就業、結婚、成家,這個市場只會越來越大。
  許多市場調查都顯示要如何與千禧之子做有效溝通。例如:他們只看雜誌不看報紙;品牌只愛有個性的Apple,而摒棄所有太「大公司」的品 牌;隨身帶的是iPod及手機,而不是CD隨身聽:溝通用Facebook而不寫e-mail;新聞事件則從脫口秀得知(The Daily Show)。這群孩子成長的環境被媒體密密圍繞,而他們將逐漸成為行銷人眼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群。
 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以下是Brand Amplitude品牌策略顧問公司創始人Carol Phillips,對大學生行銷觀念的十個觀察,以及給行銷人的十個忠告:

1.大部份產品的訴求對象不是大學生
  大學生是很自我的。任何一項方便的產品功能或幽默的廣告溝通方式,大學生都會認為自己是這些產品的主要訴求對象。即使是像威拂(Swiffers)輕便掃把或低脂肪微波冷凍食品也不例外。
  因此,如果廣告主的產品訴求對象是大學生,不用太擔心是不是與他們切身相關。如果產品好用,他們會自動認為那是專為大學生設計的。
2.美國平均家戶收入不足以請一個鐘頭女傭,或買一隻手機
  全美大約只有5%的家戶聘請鐘點女傭。但大學生的預估是30%的家戶請得起。當他們得知全美家戶平均所得只有5萬美元時感到大為吃驚。同時 他們也自認是「貧窮的大學生」,即使大部份的大學生都有新手提電腦、最新的手機,及可播放影片的最新版iPods。因此,不需要把產品定位為奢侈品,因為 他們「很窮」。
3.美國的老年人比年輕人多
  也許是美國大學生每天處於年輕人充斥的校園,所以當他們知道,18到24歲的年輕人只佔全美人口的10%,且72%的美國人比他們老時,感到非常震驚。行銷人可放心地向其他目標眾溝通,用不著擔心大學生會因此覺得被背叛。
4.社群網站Facebook是由廣告支持的商業網站
  大學生認為Facebook社群網站是為他們的社交生活而生,不帶任何商業色彩。即使後Facebook提供即時新聞,並開放 Facebook給高中生及任何有電子郵件的人申請,這些跡象在大學生眼中也不具任何商業意圖。Facebook是民有、民治、民享的。行銷人應以 Facebook為依歸,化商業於無形。
5.服務業行銷不只是一杯拿鐵咖啡加一個微笑
  大學生對於附加在產品中的服務費是毫無查覺的。可能是習慣使用學校內的免費設施,大部份學生認為服務是免費的。學費、信用卡循環利息、教科 書的加價、網路訂機票旅館的手續費,在他們眼中都不是服務的價格,因為服務應該是免費的。因此,可以學學聰明的星巴克,把服務的價藏在產品價格裡。
6.訂定產品價格的是零售商而非製造商
  大學生很驚訝製造商對於它們自己產品的定價沒有多少控制。他們以為零售商只是從轉手產品中賺取微小的利潤。產品售價定得太高或太低,被罵的或被感謝的只有製造商。
7.在廣告裡說謊是違法的
  大學生們自動假設廣告裡的產品功能都是被誇大的。所以這群天生的懷疑論者自動略過廣告訊息。他們也相信廣告都經過精心設計以影響人們的淺意識。行銷人員不用再費心想會被略過的產品訴求了,倒不如花時間思考如何增進產品與大學生的關連性。
8.98%的置入性行銷是要付錢的
  置入性行銷在2006年成長了48%,產值約有30億美元。大學生對於廠商要為置入性行銷付錢感到訝異。他們的確有注意到誰在劇中穿了、用了、吃了什麼。他們對劇中一個接一個出現的商品並不感到奇怪。不像廣告,這群天生的懷疑論者對於置入性行銷照單全收。
9.手機與iPods是新媒體
  德勤(Deloitte)顧問公司在2007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,千禧之子在即時通裡的通訊名單平均有37個。而所有調查母體的平均才只有 17個。千禧之子花在講手機、聽iPods及網路的時間遠比看電視多。不過千禧之子並不認為他們在使用新媒體,他們只是在與人溝通。也因此,他們痛恨任何 妨礙溝通的廣告在YouTube或其他個人溝通工具侵入。除非行銷人員提供誘因,例如免費服務,不然就不要在個人溝通工具上放廣告。
10.品牌影響購買行為
  大學生認為自己是理性且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。他們拒絕相信自己會受品牌的影響。當被要求舉出最喜歡的品牌時,他們只能舉出一、兩個,例如 Apple、Nike、Adidas等。不過事實是,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多受品牌的影響:學校的選擇、買電腦、聽演唱會,甚至到哪裡吃午餐。在這些行 為的決策過程中,一個接一個的品牌都在他們心中被比較過了。(取材自AdAge.com)

沒有留言:

Google幫你找

使用Google搜尋站內文章 輸入關鍵字